大明·徐后传_分卷阅读_198
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封了李善长为左丞相,并赐金书铁卷,封韩国公,是唯一得到公爵爵位的文臣,名声大噪。
除了名以外,李善长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权力,身为淮西文官集团领袖的他,成功的将文官里唯一可以于他抗衡的诚意伯刘基从朝中挤走,逼得刘基辞官回乡,去老家青田县养病去了,于是没有了对手掣肘的李善长在朝中呼风唤雨,几乎无所不能。
除了在名利上登峰造极,李善长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贵。李善长和洪武帝是君臣,也是儿女亲家。
临安公主下嫁李善长的长子李琪,成了李家的儿媳妇,而且临安公主是洪武帝的长女,地位尊贵无匹。
李善长心思缜密,思虑周全。难得在名利巅峰时头脑也仍然保持清醒,深知盛极而衰的道理,极力促成长子李琪尚了公主,有了公主的庇护,将来李家后人即使没什么本事,也足以守成了。
之前徐妙仪怀疑过李善长,包括他的对手刘基,因为有能力瞒天过海,一直藏在背后截断线索,甚至将锦衣卫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人,朝中有这种实力的只有几个,一个巴掌都能数的过来,义父道衍禅师将这个名单一一列举出来,当时李善长的名字就在其中。
有了人选,欠缺的是足够的动机:到底是谁非要弄死谢再兴不可?
张士诚书房那些断断续续的绝密文书揭开了一切关键的线索……
其实一切在源头时就注定了结局。元朝末年,民不聊生,韩山童创建明教,振臂一呼,宣称“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给即将饿死的百姓指出一条活路。
为求生路的百姓纷纷响应,明教的起义军被称为红巾军,红巾军很快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大元,大元无数次派兵镇压,但按住葫芦浮出瓢,星星之火越灭越盛,大元的军队不复以前入主中原的辉煌,被看似乌合之众的红巾军揍得退出江南。
大元暂时和红巾军休战,而江南的红巾军起了内讧,很快各自为阵,互相吞并残杀,明王韩山童被架空,形同傀儡,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分天下。
所以在三分天下之前,李善长虽然一直跟着朱元璋身边出谋划策,他其实和张士诚同属一个阵营,都是明教红巾军,两人有些私交,且张士诚私盐贩子出身,平日喜欢附庸风雅,深受江南文人的推崇,比起朱元璋这种文盲泥腿子农民,李善长和张士诚诗文相答,更聊的来。
后来张士诚和朱元璋两人都自称吴王,彻底决裂,帐下谋士将军自然各为其主,从盟友变成了对手。私盐和海商起家的张士诚最为富有,控制大量盐田还有漕运海运的船只,人都是要吃盐的,所以朱元璋和张士诚开战的同时,食盐交易买卖也从未断过。
朱元璋下过多次禁令,不准和东吴交易,违者以叛徒处置,但处于现实考虑,这道禁令并没有起很
大作用,朱元璋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佯装不知。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身边的第一谋士,肩负筹备粮草的重任,食盐是必不可缺的,水至清则无鱼,李善长暗地派手下和东吴贩卖私盐等各种交易,除了军备所需外,自己和手下也获利丰厚。
从密室里的账本上来看,李善长和张士诚的私盐买卖有百万之巨。除了李善长,连外祖父谢再兴,亲爹徐达,姨夫朱文正也和张士诚有过私盐交易,可以说朱元璋帐下几乎人人都这么干过,毕竟盐和粮食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张士诚乘机挖朱元璋墙角,想要将李善长招揽在帐下,李善长皆委婉推拒了。
但随着朱元璋频频遭遇重创,一再陷入困局,被张士诚和陈友谅,甚至大元三面夹击:
陈友谅手下大将张定边攻占饶州,吞并这个重要的城市。
东吴吴王张士诚的大将吕珍攻占了安丰,杀死刘福通,活捉朱元璋的同知枢密院院事廖如安。
朱元璋手下大将蒋英,刘震叛变,杀了金华守将胡大海和郎中王恺,金华失守。
朱元璋的大后方洪都遭陈友谅包围,守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当时朱文正守军不到五万,陈友谅足足带着三十万军队攻城!
李善长觉得朱文正年轻,顶不住压力,必定溃败。何况当时朱元璋手下另几位大将都在外面征战,无暇回营帮助朱文正解洪都之围。
胡大海功绍兴;邵荣攻湖州;常遇春攻杭州……皆是久攻不下,陷入僵局,无法退兵支援。
如果守将是徐达或者李文忠这种人物,李善长觉得或许有点胜算,但守将是公子哥般的朱文正,朱文正虽然号称文韬武略皆通,但在李善长眼里,他只是在他叔父朱元璋的照顾下博得的虚名而已,当不得真,类似纸上谈兵的赵括,空有一副好皮囊和出身,真的大敌当前,必兵败如山。
李善长做梦都梦见洪都失守,朱元璋腹背受敌,败走麦城,西吴就此灭亡……李善长对朱元璋这位主公的信心开始摇摆了,对张士诚的一再邀请开始有了含蓄的回应。
毕竟张士诚的实力最强,倘若朱元璋败,李善长良禽择木而栖,还能另谋高就,利益不损分毫。
这就是李善长的性格,永远高瞻远瞩,永远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不见兔子不撒鹰,李善长是脚踏两只船的老狐狸,朱元璋没有在张士诚的一再相邀下,李善长并未立刻背叛朱元璋,而是指使心腹暗中投靠了张士诚,并且出卖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情报当做投名状,这其中就有参将李梦庚,先给张士诚一点甜头尝尝。
可是后来的局面出乎了李善长的预测:
首先是李文忠和谢再兴联手打败了叛变的蒋英,刘震,夺回了金华城,重新掌握了这个江南重地。喘息未定时,东吴张士信十万大军围城,那时李文忠已经离开金华支援朱元璋去了,只留下谢再兴和金华知府鸾凤守城,守军连带着病残都不足一万。
李善长以为谢再兴也必败无疑。他觉得谢再兴和朱文正这对翁婿都会死,谢家大女儿真是苦命啊,一夜之间失去了丈夫和父亲。
可是奇迹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令李善长无比汗颜:谢再兴以弱胜强,一万对十万,再次守住了金华城。
朱文正干脆五万对陈友谅三十万,守住了洪都,这对翁婿创造了奇迹,朱元璋也神奇的走出了困境,重振旗鼓。
连连的奇迹使得李善长重拾了对朱元璋的信心,成大事者,运气比实力更重要,而好运气似乎永远站在凤阳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这边。所以李善长和张士诚表明了他对朱元璋的忠心,断绝了来往。
可就在这时,变数出现了,谢再兴和鸾凤鸾知府发现左总管和麋万户被张士诚收买,在贩卖私盐的同时出卖情报给东吴,而这两人被发现后被朱元璋下令砍头,将头颅挂在谢再兴军帐内,以警示他失察之罪。
谢再兴很震惊手下的背叛,和鸾凤推断背后肯定有更大的官员投靠了张士诚。
为了引出叛徒,谢再兴和鸾知府决定演一出“周瑜打黄盖”的戏码。
首先谢再兴借口左总管和麋万户是被冤枉的,不满朱元璋处死的命令,将两人头颅收殓埋葬,还在暴怒之下大闹鸾知府的衙门,并大骂朱元璋“昏聩无能”,“不辨忠奸”。
谢再兴在知府衙门摆戏台,唱《窦娥冤》,几乎公开表达了对朱元璋处罚的不满,朱元璋也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他再次严词警告谢再兴,并且派出参将李梦庚去金华接替谢再兴守城。
由此谢再兴和西吴王朱元璋不合的事情传出了金华城,江南人尽皆知,张士诚,陈友谅等人当然也知道。张士诚近水楼台先得月,想着弟弟张士信十万军队都攻不下金华,何不如买通谢再兴,让他倒戈投降呢?
见到张士诚派来招降的密使,谢再兴大喜,鱼儿终于上钩了!谢再兴很快和鸾知府演了第二场戏:“鸿门宴”,并且将这个连环计写入密信,送到朱元璋手中。
鸿门宴上,谢再兴先用剑柄拍晕了前来接替他的李梦庚,又和鸾知府夫妻演了一场夫妻双双毙命的惨剧,绑走昏迷的李梦庚。
原本的计划是李梦庚夫妻假死,等候谢再兴深入敌营,拿到叛徒的名单后再复活的。可是连环计的密信落到了李善长手中,李善长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心腹谋士,拦截一封密信并不难,他当即决定将计就计,假戏真做,在鸿门宴后,派出死士杀死了栾知府夫妻。
这是第一招,接下来李善长双管齐下,利用主公朱元璋对侄儿朱文正的猜疑和忌惮,离间这对曾经情同父子的叔侄。因为朱文正是谢再兴的女婿,一损皆损。
谢再兴绑走了李梦庚,投奔张士诚,他本想在半路故意放了李梦庚,可是苏醒过来的李梦庚居然对他说自己早已投奔了西吴,正好两人一起去西吴升官发财。
谢再兴干脆杀了李梦庚,装作不知情,提着他的头颅当做投名状去见张士诚。说自己本想带着鸾凤一起投降,献出金华城的,可是鸾凤不配合,他没有法子,只得杀了鸾凤夫妻,将李梦庚的头颅当做礼物献给张士诚。
张士诚大喜,以为谢再兴真心投降,又得密报,说鸾凤夫妻已死,都验明了尸首,朱元璋大怒,宣布谢再兴为叛徒,并且派兵围住了绍兴的谢府,下令满门抄斩。
都闹到这个地步了,应该不是诈降。张士诚放心的十万大军交给张士诚,命他攻打金华城。
李善长明知谢再兴是诈降,却没有写信告诉张士诚,因为他要坐实谢再兴投降的罪名,就必须帮助谢再兴隐瞒诈降的企图。
当时谢再兴很是焦虑,他每天都在听说谢府被困,谢家人要死绝了的消息,他刚开始以为朱元璋得到密信后,为了将投降的假戏做的真一些,故意放出谢家满门抄斩的消息,其实谢家人只是假死而已。可是当他发现和鸾凤的秘密联系中断,他开始失去了自信,怀疑鸾凤已经死了,朱元璋并不知内情!
当朱元璋派出大将李文忠来守护金华城,和叛徒谢再兴十万大军对阵,谢再兴在阵前屡次试探李文忠口风,李文忠的表情都没有预料中的反应时,谢再兴的怀疑得到了证实。
看着李文忠冷漠的表情,一瞬间,谢再兴终于明白,谢家人祠堂上吊,连同自己的小女儿小谢氏被刺杀身亡,孙女徐凤失踪的噩耗居然都是真的!
是真的……他们都已入了黄泉。
失魂落魄的谢再兴毫无意外的输掉了金华之战,十万大军一举崩溃,只有他逃到了苏州城。
为了回去证明清白,谢再兴再次说服了张士诚,又领了十万西吴军攻打义乌城。这一次他打算再葬送十万军队,尽自己最后的力量削弱张士诚军力,并且乘乱逃到朱元璋那边自诉清白。
从始至终,谢再兴都不曾背叛朱元璋,哪怕谢再兴明知朱元璋逼谢家人悬梁自尽,他对西吴的忠诚都不会动摇。
可是李善长不会给谢再兴任何翻身的机会,他利用谢再兴谋反案继续离间朱元璋和朱文正,一再怂恿鼓励朱文正给岳父谢再兴求情,求朱元璋网开一面,放过谢再兴和剩余的谢家人,但是当着朱元璋的面,他又表达了对谢家翁婿三人的忧虑,由此朱元璋对朱文正五分的忌惮,变成了十分。
恶果是朱元璋对谢再兴谋反案没有详查的耐心,只想尽快杀了谢再兴结案,因为在朱元璋心里,谢再兴,朱元正,徐达翁婿三人的威胁太大了,他必须快刀斩乱麻,将一切可能消灭在发迹的时候,不会原谅任何人的背叛。
另一方面,李善长收买了李文忠的手下,在义乌之战中,乘乱杀死了谢再兴灭口。
为了毁尸灭迹,李善长命人将谢再兴的尸首撞进麻布袋子里,在马蹄下踩得粉身碎骨,碎肉扔进河里喂鱼,所以李文忠沿河撒网似的搜索,一直找不到谢再兴的下落。
家人自缢,谢再兴失踪,弟弟谢四谢五绝望中接受了张士诚的招降,但李文忠念在和谢再兴,徐达,朱文正三人的交情,一再苦劝谢氏兄弟,保证不杀他们,谢四谢五本不想背叛朱元璋,实在逼得没法子,才被迫接受张士诚的招降,他们觉得李文忠是大将,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说话应该可靠,于是放下武器开城门投降。
可以一切都晚了,此时的朱元璋不可能再听任何求情和劝告,徐达,朱文正,李文忠,甚至李善长也假惺惺求情,他冷酷的对谢四谢五处以极刑,凌迟处死。
不到半年,朱文正被朱元璋栽赃谋反,夺官圈禁,郁郁而终……
而真正的背叛者李善长则位极人臣,风光无限。
除了名以外,李善长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权力,身为淮西文官集团领袖的他,成功的将文官里唯一可以于他抗衡的诚意伯刘基从朝中挤走,逼得刘基辞官回乡,去老家青田县养病去了,于是没有了对手掣肘的李善长在朝中呼风唤雨,几乎无所不能。
除了在名利上登峰造极,李善长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贵。李善长和洪武帝是君臣,也是儿女亲家。
临安公主下嫁李善长的长子李琪,成了李家的儿媳妇,而且临安公主是洪武帝的长女,地位尊贵无匹。
李善长心思缜密,思虑周全。难得在名利巅峰时头脑也仍然保持清醒,深知盛极而衰的道理,极力促成长子李琪尚了公主,有了公主的庇护,将来李家后人即使没什么本事,也足以守成了。
之前徐妙仪怀疑过李善长,包括他的对手刘基,因为有能力瞒天过海,一直藏在背后截断线索,甚至将锦衣卫玩弄于鼓掌之间的人,朝中有这种实力的只有几个,一个巴掌都能数的过来,义父道衍禅师将这个名单一一列举出来,当时李善长的名字就在其中。
有了人选,欠缺的是足够的动机:到底是谁非要弄死谢再兴不可?
张士诚书房那些断断续续的绝密文书揭开了一切关键的线索……
其实一切在源头时就注定了结局。元朝末年,民不聊生,韩山童创建明教,振臂一呼,宣称“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给即将饿死的百姓指出一条活路。
为求生路的百姓纷纷响应,明教的起义军被称为红巾军,红巾军很快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大元,大元无数次派兵镇压,但按住葫芦浮出瓢,星星之火越灭越盛,大元的军队不复以前入主中原的辉煌,被看似乌合之众的红巾军揍得退出江南。
大元暂时和红巾军休战,而江南的红巾军起了内讧,很快各自为阵,互相吞并残杀,明王韩山童被架空,形同傀儡,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三分天下。
所以在三分天下之前,李善长虽然一直跟着朱元璋身边出谋划策,他其实和张士诚同属一个阵营,都是明教红巾军,两人有些私交,且张士诚私盐贩子出身,平日喜欢附庸风雅,深受江南文人的推崇,比起朱元璋这种文盲泥腿子农民,李善长和张士诚诗文相答,更聊的来。
后来张士诚和朱元璋两人都自称吴王,彻底决裂,帐下谋士将军自然各为其主,从盟友变成了对手。私盐和海商起家的张士诚最为富有,控制大量盐田还有漕运海运的船只,人都是要吃盐的,所以朱元璋和张士诚开战的同时,食盐交易买卖也从未断过。
朱元璋下过多次禁令,不准和东吴交易,违者以叛徒处置,但处于现实考虑,这道禁令并没有起很
大作用,朱元璋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佯装不知。
李善长作为朱元璋身边的第一谋士,肩负筹备粮草的重任,食盐是必不可缺的,水至清则无鱼,李善长暗地派手下和东吴贩卖私盐等各种交易,除了军备所需外,自己和手下也获利丰厚。
从密室里的账本上来看,李善长和张士诚的私盐买卖有百万之巨。除了李善长,连外祖父谢再兴,亲爹徐达,姨夫朱文正也和张士诚有过私盐交易,可以说朱元璋帐下几乎人人都这么干过,毕竟盐和粮食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
张士诚乘机挖朱元璋墙角,想要将李善长招揽在帐下,李善长皆委婉推拒了。
但随着朱元璋频频遭遇重创,一再陷入困局,被张士诚和陈友谅,甚至大元三面夹击:
陈友谅手下大将张定边攻占饶州,吞并这个重要的城市。
东吴吴王张士诚的大将吕珍攻占了安丰,杀死刘福通,活捉朱元璋的同知枢密院院事廖如安。
朱元璋手下大将蒋英,刘震叛变,杀了金华守将胡大海和郎中王恺,金华失守。
朱元璋的大后方洪都遭陈友谅包围,守城的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当时朱文正守军不到五万,陈友谅足足带着三十万军队攻城!
李善长觉得朱文正年轻,顶不住压力,必定溃败。何况当时朱元璋手下另几位大将都在外面征战,无暇回营帮助朱文正解洪都之围。
胡大海功绍兴;邵荣攻湖州;常遇春攻杭州……皆是久攻不下,陷入僵局,无法退兵支援。
如果守将是徐达或者李文忠这种人物,李善长觉得或许有点胜算,但守将是公子哥般的朱文正,朱文正虽然号称文韬武略皆通,但在李善长眼里,他只是在他叔父朱元璋的照顾下博得的虚名而已,当不得真,类似纸上谈兵的赵括,空有一副好皮囊和出身,真的大敌当前,必兵败如山。
李善长做梦都梦见洪都失守,朱元璋腹背受敌,败走麦城,西吴就此灭亡……李善长对朱元璋这位主公的信心开始摇摆了,对张士诚的一再邀请开始有了含蓄的回应。
毕竟张士诚的实力最强,倘若朱元璋败,李善长良禽择木而栖,还能另谋高就,利益不损分毫。
这就是李善长的性格,永远高瞻远瞩,永远都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不见兔子不撒鹰,李善长是脚踏两只船的老狐狸,朱元璋没有在张士诚的一再相邀下,李善长并未立刻背叛朱元璋,而是指使心腹暗中投靠了张士诚,并且出卖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情报当做投名状,这其中就有参将李梦庚,先给张士诚一点甜头尝尝。
可是后来的局面出乎了李善长的预测:
首先是李文忠和谢再兴联手打败了叛变的蒋英,刘震,夺回了金华城,重新掌握了这个江南重地。喘息未定时,东吴张士信十万大军围城,那时李文忠已经离开金华支援朱元璋去了,只留下谢再兴和金华知府鸾凤守城,守军连带着病残都不足一万。
李善长以为谢再兴也必败无疑。他觉得谢再兴和朱文正这对翁婿都会死,谢家大女儿真是苦命啊,一夜之间失去了丈夫和父亲。
可是奇迹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令李善长无比汗颜:谢再兴以弱胜强,一万对十万,再次守住了金华城。
朱文正干脆五万对陈友谅三十万,守住了洪都,这对翁婿创造了奇迹,朱元璋也神奇的走出了困境,重振旗鼓。
连连的奇迹使得李善长重拾了对朱元璋的信心,成大事者,运气比实力更重要,而好运气似乎永远站在凤阳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这边。所以李善长和张士诚表明了他对朱元璋的忠心,断绝了来往。
可就在这时,变数出现了,谢再兴和鸾凤鸾知府发现左总管和麋万户被张士诚收买,在贩卖私盐的同时出卖情报给东吴,而这两人被发现后被朱元璋下令砍头,将头颅挂在谢再兴军帐内,以警示他失察之罪。
谢再兴很震惊手下的背叛,和鸾凤推断背后肯定有更大的官员投靠了张士诚。
为了引出叛徒,谢再兴和鸾知府决定演一出“周瑜打黄盖”的戏码。
首先谢再兴借口左总管和麋万户是被冤枉的,不满朱元璋处死的命令,将两人头颅收殓埋葬,还在暴怒之下大闹鸾知府的衙门,并大骂朱元璋“昏聩无能”,“不辨忠奸”。
谢再兴在知府衙门摆戏台,唱《窦娥冤》,几乎公开表达了对朱元璋处罚的不满,朱元璋也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他再次严词警告谢再兴,并且派出参将李梦庚去金华接替谢再兴守城。
由此谢再兴和西吴王朱元璋不合的事情传出了金华城,江南人尽皆知,张士诚,陈友谅等人当然也知道。张士诚近水楼台先得月,想着弟弟张士信十万军队都攻不下金华,何不如买通谢再兴,让他倒戈投降呢?
见到张士诚派来招降的密使,谢再兴大喜,鱼儿终于上钩了!谢再兴很快和鸾知府演了第二场戏:“鸿门宴”,并且将这个连环计写入密信,送到朱元璋手中。
鸿门宴上,谢再兴先用剑柄拍晕了前来接替他的李梦庚,又和鸾知府夫妻演了一场夫妻双双毙命的惨剧,绑走昏迷的李梦庚。
原本的计划是李梦庚夫妻假死,等候谢再兴深入敌营,拿到叛徒的名单后再复活的。可是连环计的密信落到了李善长手中,李善长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心腹谋士,拦截一封密信并不难,他当即决定将计就计,假戏真做,在鸿门宴后,派出死士杀死了栾知府夫妻。
这是第一招,接下来李善长双管齐下,利用主公朱元璋对侄儿朱文正的猜疑和忌惮,离间这对曾经情同父子的叔侄。因为朱文正是谢再兴的女婿,一损皆损。
谢再兴绑走了李梦庚,投奔张士诚,他本想在半路故意放了李梦庚,可是苏醒过来的李梦庚居然对他说自己早已投奔了西吴,正好两人一起去西吴升官发财。
谢再兴干脆杀了李梦庚,装作不知情,提着他的头颅当做投名状去见张士诚。说自己本想带着鸾凤一起投降,献出金华城的,可是鸾凤不配合,他没有法子,只得杀了鸾凤夫妻,将李梦庚的头颅当做礼物献给张士诚。
张士诚大喜,以为谢再兴真心投降,又得密报,说鸾凤夫妻已死,都验明了尸首,朱元璋大怒,宣布谢再兴为叛徒,并且派兵围住了绍兴的谢府,下令满门抄斩。
都闹到这个地步了,应该不是诈降。张士诚放心的十万大军交给张士诚,命他攻打金华城。
李善长明知谢再兴是诈降,却没有写信告诉张士诚,因为他要坐实谢再兴投降的罪名,就必须帮助谢再兴隐瞒诈降的企图。
当时谢再兴很是焦虑,他每天都在听说谢府被困,谢家人要死绝了的消息,他刚开始以为朱元璋得到密信后,为了将投降的假戏做的真一些,故意放出谢家满门抄斩的消息,其实谢家人只是假死而已。可是当他发现和鸾凤的秘密联系中断,他开始失去了自信,怀疑鸾凤已经死了,朱元璋并不知内情!
当朱元璋派出大将李文忠来守护金华城,和叛徒谢再兴十万大军对阵,谢再兴在阵前屡次试探李文忠口风,李文忠的表情都没有预料中的反应时,谢再兴的怀疑得到了证实。
看着李文忠冷漠的表情,一瞬间,谢再兴终于明白,谢家人祠堂上吊,连同自己的小女儿小谢氏被刺杀身亡,孙女徐凤失踪的噩耗居然都是真的!
是真的……他们都已入了黄泉。
失魂落魄的谢再兴毫无意外的输掉了金华之战,十万大军一举崩溃,只有他逃到了苏州城。
为了回去证明清白,谢再兴再次说服了张士诚,又领了十万西吴军攻打义乌城。这一次他打算再葬送十万军队,尽自己最后的力量削弱张士诚军力,并且乘乱逃到朱元璋那边自诉清白。
从始至终,谢再兴都不曾背叛朱元璋,哪怕谢再兴明知朱元璋逼谢家人悬梁自尽,他对西吴的忠诚都不会动摇。
可是李善长不会给谢再兴任何翻身的机会,他利用谢再兴谋反案继续离间朱元璋和朱文正,一再怂恿鼓励朱文正给岳父谢再兴求情,求朱元璋网开一面,放过谢再兴和剩余的谢家人,但是当着朱元璋的面,他又表达了对谢家翁婿三人的忧虑,由此朱元璋对朱文正五分的忌惮,变成了十分。
恶果是朱元璋对谢再兴谋反案没有详查的耐心,只想尽快杀了谢再兴结案,因为在朱元璋心里,谢再兴,朱元正,徐达翁婿三人的威胁太大了,他必须快刀斩乱麻,将一切可能消灭在发迹的时候,不会原谅任何人的背叛。
另一方面,李善长收买了李文忠的手下,在义乌之战中,乘乱杀死了谢再兴灭口。
为了毁尸灭迹,李善长命人将谢再兴的尸首撞进麻布袋子里,在马蹄下踩得粉身碎骨,碎肉扔进河里喂鱼,所以李文忠沿河撒网似的搜索,一直找不到谢再兴的下落。
家人自缢,谢再兴失踪,弟弟谢四谢五绝望中接受了张士诚的招降,但李文忠念在和谢再兴,徐达,朱文正三人的交情,一再苦劝谢氏兄弟,保证不杀他们,谢四谢五本不想背叛朱元璋,实在逼得没法子,才被迫接受张士诚的招降,他们觉得李文忠是大将,还是朱元璋的亲外甥,说话应该可靠,于是放下武器开城门投降。
可以一切都晚了,此时的朱元璋不可能再听任何求情和劝告,徐达,朱文正,李文忠,甚至李善长也假惺惺求情,他冷酷的对谢四谢五处以极刑,凌迟处死。
不到半年,朱文正被朱元璋栽赃谋反,夺官圈禁,郁郁而终……
而真正的背叛者李善长则位极人臣,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