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后难为_分卷阅读_14
武帝的手边哪有凉茶水?林海没办法,只好拿手当扇子在那里扇,一群人过来帮着一块儿扇。一阵兵荒马乱,晏清终于喝上了冷茶。一杯冷茶下肚,嘴里火烧一般的炙辣总算压了下去。
缓过来的武帝深吸一口气,这辈子他还没如此失态过,看着那仍徐徐燃着的小锅冷声问道:“谁送来的?”
林海紧张的跪到了地上,答道:“回万岁爷,是……是……厚坤宫。”
“厚坤宫?”
林海战战兢兢,说道:“是……说是皇后娘……殿下亲手准备的,让皇上尝个鲜。”
尝个鲜?武帝面无表情,仍是一副冷情漠然的样子,仿佛刚刚被辣哭的不是他。如果不是眼角还闪着泪痕,林海就这么生生被骗过去了。不过皇上向来如此,心里想什么,有个什么情绪,从来不表露出来。他这两天也是新鲜,看到两次陛下表情崩不住。一个是昨天在厚坤宫训斥皇后殿下,一个是今天吃了殿下送来的食物。
送火锅来的小金子被武帝叫了进去,问道:“这是何物?”
小金子按照周云见的吩咐说道:“回皇上,这是火锅。如今倒春寒厉害,皇后殿下体恤皇上,心疼您批折子批到后半夜。这一早一晚的,正是寒气重的时候。他特意制了暖体的火锅,您吃了,发了汗,身上会暖些。”
武帝仍是看不出表情,便挥手让小金子出去了。小金子走后,林海有些不知所措,试探着问道:“那皇上,奴才……把这火……什么锅……撤下去了?”
武帝的嘴角被辣得微红,下意识舔了舔,点了点头,继续回去批折子了。批了一个,批了两个,批到第三个的时候,他已经忍不住舔了十几次嘴角。抬头对林海说道:“把那火锅端回来吧!”
幸而林海在皇帝跟前十几年,从小便侍候着,知道他的脾气秉性。就算他再行不表于言情不表于面也能从行为上摸出个大概,陛下唯有在皇后殿下的事上,才能露出他的几分本真来。可以说,太后给皇上选的这个皇后,真是对上了陛下的冷性子。
林海一听,立即说道:“可巧,碳火还燃着,奴才这就端来。”
重新将碳火放好,林海把火锅端了进来。武帝放下毛笔开始吃火锅,蘸着喷香的酱料,又香又辣又鲜又爽。不一会儿,便出了一脑门子的汗,浑身都通透了。一小锅食材不多,武帝吃得酣畅淋漓,吃完后还有些意犹未尽。可惜这是厚坤宫送来的独一份儿,御膳房里也没有多余的了。只得放下筷子,若无其事的继续回去批折子。
别说,吃完火锅以后,身上还真是暖了不少。
厚坤宫里,周云见已经睡了。他砰的一声又从床上掉了下来,好在身上卷得如同毛毛虫。于是并不放到心上,裹巴裹巴继续睡。
第二天一早,周云见又领取了新的经验大礼包。上次是玉米,这次是土豆。满满一大箱子,生了芽的土豆。把每个芽单独削下来,就是一颗土豆种子。周云见欣喜若狂,这回不单单能吃到煮玉米,还能吃到薯片和薯条了!简直人间美味!
用过早膳,他便和元宝以及昨天跟来的杨芷兰一起出了宫。元宝再三叮嘱,不要把周云见的身份说出去。这丫头是个过过苦日子的,一路走来,也见了许多世面。虽然年纪小,却也知晓了人情事故。于是拼命的点头,说道:“元宝哥哥放心,小兰死也不会说出去的。”
元宝笑了笑,说道:“芷兰妹妹也不用这么紧张,不让你说出去,是怕麻烦,张口闭口就死啊死的,太不吉利了,以后不许再说这些。”
芷兰捂住嘴巴,用力点头。
周云见上了马车,怀里揣了不少银票。周家虽然是书香世家,可栾家却是商贾大家。栾夫人怕他进了宫以后无人照应,反正不论到了哪儿,手里有钱总是对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使唤宫女太监侍卫也多了个腰牌。于是能塞给他的都塞给了他,金银珠宝银票元宝,嫁妆不要太充足。
出宫门后,元宝问道:“少爷,我们还要再添米粮吗?”
周云见说道:“不添了吧!那些粮食能吃个三五天,我想个办法安置他们。”
元宝应了一声,便驾着马车朝城外走去。快到城门口的时候,马车却越走越慢。周云见打开轿帘,问道:“怎么了?堵车了?”
元宝回头,说道:“少爷,……这一路都是难民,挤不动了。”
周云见朝远处一看,果然,难民浩浩荡荡,竟然都朝城外走去。元宝下车拦住一个难民问道:“你们这匆匆忙忙的干什么去呢?”
难民答道:“城门外有人施粥,白米粥!还有胡饼!大家都去吃粥呢!”
周云见看着粥棚处排起的长队,至少有三五百人了。之前的难民只有百来个,可能是晏京城其他地方的难民一听说城南这边有人施粥便都跑了过来。周云见开始头疼,低声和小李子交谈:“莲英啊!你说得对,好事果然不是那么好做的。这才一天的功夫,难民就都跑来了。”
李莲英应道:“是啊殿下,山东河南大旱,难民要么往南,要么往北。往南去的,都是去做营生的。这些老弱病残,便一路乞讨向北,为得就是来天子脚下讨口饭吃。”
车外的元宝问道:“殿下,粥还施不施了?”
周云见想了想,说道:“不施了!”现在才只有三四百,如果继续施下去,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难民过来,没用的。他昨晚也听晏河说了一嘴,武帝已经下令开官仓放粮,开始赈灾了。他能做得一时的善事,却管不了他们一世。可是这么多难民聚集在城中,久而久之肯定会闹事。
车外的元宝又问:“那……少爷,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周云见一时间也没了主意,他本来是打算今天再施一天粥,明天去置个田产铺面,安置这些人。分给他们些地种,省得养得好吃懒做,又生出是非了。但是看今天这些难民的规模,估计那点粮食撑不了一天。他左思右想,问元宝:“这京郊,可有适合安置这些难民的田庄子?”
元宝想了想,说道:“有是有,但晏京无良田,这少爷应是知道的。”
周云见问道:“哦?”
元宝说道:“少爷您忘了?晏京地处极北,天寒地冻,一年只收一季粮,且地质干硬,不及南方水田肥美。所以才有晏京无良田的说法。”
是了,古代以种值粟、黍、稻为主,就是小米、黄米和大米。小麦的种值虽然早在几千年前就有记载,但早期的小麦产量非常低,只有羌人才食用小麦。后来有了磨面的技术,才广泛推广种植小麦。而晏京不光地质干旱,不适宜种水稻,而且有些沙化,娇贵的农作物来到这边,产量会低很多。
若不是晏朝定都于此,商业发达,这一片还属于蛮荒之地。
想到这里,周云见便想到了现代的许多良种。不但抗旱抗倒伏,而且产量极高。小麦亩产千斤,玉米更是高达几千斤。不过这个时代,还没有玉米这种作物,不但没有玉米,也没有土豆,红薯这类作物。满打满算,中国栽培玉米的历史仅有四百多年。周云见叹了口气,说道:“小李子,你说如果我把这些难民安置了,算我的功劳吗?”
缓过来的武帝深吸一口气,这辈子他还没如此失态过,看着那仍徐徐燃着的小锅冷声问道:“谁送来的?”
林海紧张的跪到了地上,答道:“回万岁爷,是……是……厚坤宫。”
“厚坤宫?”
林海战战兢兢,说道:“是……说是皇后娘……殿下亲手准备的,让皇上尝个鲜。”
尝个鲜?武帝面无表情,仍是一副冷情漠然的样子,仿佛刚刚被辣哭的不是他。如果不是眼角还闪着泪痕,林海就这么生生被骗过去了。不过皇上向来如此,心里想什么,有个什么情绪,从来不表露出来。他这两天也是新鲜,看到两次陛下表情崩不住。一个是昨天在厚坤宫训斥皇后殿下,一个是今天吃了殿下送来的食物。
送火锅来的小金子被武帝叫了进去,问道:“这是何物?”
小金子按照周云见的吩咐说道:“回皇上,这是火锅。如今倒春寒厉害,皇后殿下体恤皇上,心疼您批折子批到后半夜。这一早一晚的,正是寒气重的时候。他特意制了暖体的火锅,您吃了,发了汗,身上会暖些。”
武帝仍是看不出表情,便挥手让小金子出去了。小金子走后,林海有些不知所措,试探着问道:“那皇上,奴才……把这火……什么锅……撤下去了?”
武帝的嘴角被辣得微红,下意识舔了舔,点了点头,继续回去批折子了。批了一个,批了两个,批到第三个的时候,他已经忍不住舔了十几次嘴角。抬头对林海说道:“把那火锅端回来吧!”
幸而林海在皇帝跟前十几年,从小便侍候着,知道他的脾气秉性。就算他再行不表于言情不表于面也能从行为上摸出个大概,陛下唯有在皇后殿下的事上,才能露出他的几分本真来。可以说,太后给皇上选的这个皇后,真是对上了陛下的冷性子。
林海一听,立即说道:“可巧,碳火还燃着,奴才这就端来。”
重新将碳火放好,林海把火锅端了进来。武帝放下毛笔开始吃火锅,蘸着喷香的酱料,又香又辣又鲜又爽。不一会儿,便出了一脑门子的汗,浑身都通透了。一小锅食材不多,武帝吃得酣畅淋漓,吃完后还有些意犹未尽。可惜这是厚坤宫送来的独一份儿,御膳房里也没有多余的了。只得放下筷子,若无其事的继续回去批折子。
别说,吃完火锅以后,身上还真是暖了不少。
厚坤宫里,周云见已经睡了。他砰的一声又从床上掉了下来,好在身上卷得如同毛毛虫。于是并不放到心上,裹巴裹巴继续睡。
第二天一早,周云见又领取了新的经验大礼包。上次是玉米,这次是土豆。满满一大箱子,生了芽的土豆。把每个芽单独削下来,就是一颗土豆种子。周云见欣喜若狂,这回不单单能吃到煮玉米,还能吃到薯片和薯条了!简直人间美味!
用过早膳,他便和元宝以及昨天跟来的杨芷兰一起出了宫。元宝再三叮嘱,不要把周云见的身份说出去。这丫头是个过过苦日子的,一路走来,也见了许多世面。虽然年纪小,却也知晓了人情事故。于是拼命的点头,说道:“元宝哥哥放心,小兰死也不会说出去的。”
元宝笑了笑,说道:“芷兰妹妹也不用这么紧张,不让你说出去,是怕麻烦,张口闭口就死啊死的,太不吉利了,以后不许再说这些。”
芷兰捂住嘴巴,用力点头。
周云见上了马车,怀里揣了不少银票。周家虽然是书香世家,可栾家却是商贾大家。栾夫人怕他进了宫以后无人照应,反正不论到了哪儿,手里有钱总是对的。有钱能使鬼推磨,使唤宫女太监侍卫也多了个腰牌。于是能塞给他的都塞给了他,金银珠宝银票元宝,嫁妆不要太充足。
出宫门后,元宝问道:“少爷,我们还要再添米粮吗?”
周云见说道:“不添了吧!那些粮食能吃个三五天,我想个办法安置他们。”
元宝应了一声,便驾着马车朝城外走去。快到城门口的时候,马车却越走越慢。周云见打开轿帘,问道:“怎么了?堵车了?”
元宝回头,说道:“少爷,……这一路都是难民,挤不动了。”
周云见朝远处一看,果然,难民浩浩荡荡,竟然都朝城外走去。元宝下车拦住一个难民问道:“你们这匆匆忙忙的干什么去呢?”
难民答道:“城门外有人施粥,白米粥!还有胡饼!大家都去吃粥呢!”
周云见看着粥棚处排起的长队,至少有三五百人了。之前的难民只有百来个,可能是晏京城其他地方的难民一听说城南这边有人施粥便都跑了过来。周云见开始头疼,低声和小李子交谈:“莲英啊!你说得对,好事果然不是那么好做的。这才一天的功夫,难民就都跑来了。”
李莲英应道:“是啊殿下,山东河南大旱,难民要么往南,要么往北。往南去的,都是去做营生的。这些老弱病残,便一路乞讨向北,为得就是来天子脚下讨口饭吃。”
车外的元宝问道:“殿下,粥还施不施了?”
周云见想了想,说道:“不施了!”现在才只有三四百,如果继续施下去,还会有越来越多的难民过来,没用的。他昨晚也听晏河说了一嘴,武帝已经下令开官仓放粮,开始赈灾了。他能做得一时的善事,却管不了他们一世。可是这么多难民聚集在城中,久而久之肯定会闹事。
车外的元宝又问:“那……少爷,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周云见一时间也没了主意,他本来是打算今天再施一天粥,明天去置个田产铺面,安置这些人。分给他们些地种,省得养得好吃懒做,又生出是非了。但是看今天这些难民的规模,估计那点粮食撑不了一天。他左思右想,问元宝:“这京郊,可有适合安置这些难民的田庄子?”
元宝想了想,说道:“有是有,但晏京无良田,这少爷应是知道的。”
周云见问道:“哦?”
元宝说道:“少爷您忘了?晏京地处极北,天寒地冻,一年只收一季粮,且地质干硬,不及南方水田肥美。所以才有晏京无良田的说法。”
是了,古代以种值粟、黍、稻为主,就是小米、黄米和大米。小麦的种值虽然早在几千年前就有记载,但早期的小麦产量非常低,只有羌人才食用小麦。后来有了磨面的技术,才广泛推广种植小麦。而晏京不光地质干旱,不适宜种水稻,而且有些沙化,娇贵的农作物来到这边,产量会低很多。
若不是晏朝定都于此,商业发达,这一片还属于蛮荒之地。
想到这里,周云见便想到了现代的许多良种。不但抗旱抗倒伏,而且产量极高。小麦亩产千斤,玉米更是高达几千斤。不过这个时代,还没有玉米这种作物,不但没有玉米,也没有土豆,红薯这类作物。满打满算,中国栽培玉米的历史仅有四百多年。周云见叹了口气,说道:“小李子,你说如果我把这些难民安置了,算我的功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