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她作天作地(穿书) 第186节
  “也决不能让皇宫成了万家实现野心的地方!”
  万氏和钟大人听着都觉得这话不中听了。
  他们不禁皱了下眉。
  只有钟念月还懒洋洋地倚着桌案,只微一抬头,朝那高阶上的晋朔帝望去。
  晋朔帝没有出声。
  一时殿中安静极了。
  竟无人接那谏臣的话。
  这位姓廖的大臣,他抿了下唇,只好将戏唱全套,要么激怒了钟念月,要么激怒了陛下,总得激怒一个人……
  他又重重拜下道:“臣句句肺腑!若非见着今朝陛下一心执意立钟氏女为后,更为她所惑,臣也不敢说这些话!
  “陛下可知,万家的事,是那梁虎昔日的手下,拖家带口来京中,磕头擂鼓状告上来的!那日磕头磕出来的血都浸进石头缝里去了。可京中官员是如何处置的呢?匆匆忙忙将人带走了,冲了地上的血迹,好叫百姓们都以为没这桩事一般……之后这案子先后递到京府衙门,大理寺,连兵部的人都不敢擅动,为何?为的就是,这钟氏女马上要做皇后了!万老将军乃是她的外公!这案子就这样成了个烫手山芋,积压那里,谁也不敢动!
  “这也就罢了,钟氏女在京中行事霸道,其纨绔行径,实在难以数清。就连长公主都要受她的挂落。否则以她的身份,怎么能得长公主亲至,为她及笄宴捧头面?
  “就更不必提她几年前,还敢动手打皇子……”
  这话方才说到这里呢。
  三皇子倒是先眉尾一扬,不快地道:“谁说的?!哪有此事?”
  这廖大人:“……”
  他噎了噎,心道不妨事,不管这三皇子为何突地变了个嘴脸,反正余下的总是真的,长公主也不会站出来说没有这样的事。
  廖大人第三次拜下,铿锵有力道:“钟氏女在京中立下何等威势,已不必赘述。若非后头激起京中百姓不满,一时风言风语,都道群臣受她所挟,又岂会有后头的转机?”
  他认为自己将在历史上划下鲜明浓重的一笔,将引得无数后人膜拜称赞。
  但这回晋朔帝还是没有开口。
  那钟氏女也没有气急败坏地跳出来。
  这回气急败坏的是都察院的几个老东西。
  他们捂着胸口,气得像是要背过气了,怒骂道:“胡说八道,胡言乱语,胡扯一通!”
  “若有神明在上,必将你一道雷劈死!”
  “你廖仁贤只几句话,便抹杀了我都察院上上下下数人的功劳!全成了那京中流言相逼的效用了!”
  廖大人一愣,怎么也想不到为何会是他们先暴怒出声。
  且是气得,恨不得与他争个你死我活一般。
  惠妃也一下坐直了身子。
  “你若长了一身卑躬屈膝的软骨头,只懂得向主子讨骨头吃。却也不要将旁人都看作如你这一般……我都察院上下对得起皇天后土!对得起陛下!对得起百姓!八月二十一日未时,那日我记得清清楚楚!那日京中大雨。钟家姑娘冒雨前来,她姿态大方,行止有度。
  “请将其中细节,无一疏漏,查个清楚,再告天下。要使政务清明,而无遮掩含糊……
  “这是那日钟姑娘所言,我还记得清楚分明!与我都察院行事宗旨,不谋而合!钟姑娘无惧,我等还有何惧?
  “你却倒好,今日颠倒黑白,胡言乱语,要将我都察院的威信踩在脚下!若是不与你辨个分明,我都察院上下,还有何颜面存于世?”
  几个老东西气得上气不接下气,说着还流了泪。他们还记得那日陛下言辞亲切,叫他们不必有顾忌,不要因小失大,要留得都察院的威信在。
  “尔等要知,这世上除了你廖仁贤这般披着皮故作仁义之君,也还有那一身傲骨,死也不肯轻易屈服,较真到底的人物!”
  瞧吧。
  这下打的哪是我呢?
  一整个都察院都同你对付上了。
  钟念月抬眸朝惠妃看去。
  第114章 真相(原来只有我是废物...)
  南郊国的大王子将这一幕收入眼底, 他到底是别国人,不了解大晋的官制。他不由转头问:“他们是何人?”
  “大王子没听见吗?那是都察院的人。何为都察院?主监察、弹劾。与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手握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大权。你说它是个什么东西?”一旁同为小国的使臣笑道。
  南郊国的大王子皱起了眉。
  怎会如此?
  如惠妃的生父梁虎,与万老将军之争。
  便是由这都察院来管。
  可如今一瞧, 都察院倒好像全部站在那新后的身边了……
  大王子抬头去看惠妃, 却见惠妃此时脸色也难看得厉害。
  惠妃哪里肯信都察院的话?
  钟念月还有那样的心胸本事?主动登门,请都察院查个清楚?
  此时席间已经压不住议论声了。
  “原来是钟氏女自请的。”
  “那为何还有流言传出?”
  “恐是……”众人未将话说完, 但却不约而同地看了看惠妃。
  惠妃忌惮钟念月为后。
  又有生父的纠葛在。
  自然就有这动手的动机了……
  惠妃一时有些坐不住了。
  她总觉得都察院这一出, 没准儿是晋朔帝的手笔。
  难怪他一直不温不火, 好似没有偏袒钟念月, 实则只等着这日呢……若是他真为着钟念月插了手……惠妃心底陡然间,不可抑制地升起了恐惧之情。
  惠妃本能地回头看了一眼太后。
  她知这大殿之中, 只有太后一系可能成为她的盟军了。
  太后此时却闭着眼, 仿佛什么也没瞧见似的。
  只有太后自个儿知道,她这会儿也在心底骂得厉害呢。
  晋朔帝这是故意叫她过个生辰, 都过不安生!
  都察院的人此时躬身道:“臣恳请陛下,传证人!”
  晋朔帝此时才淡淡道:“传虞城酒馆掌柜汪青, 梁虎同僚姚金荣,及武平旧部贾立。”
  当下有人小跑着出去传去了。
  晋朔帝扫了一眼那位太子门客, 廖姓大臣。
  这廖大人刚才还气壮得很呢。
  这会儿那背脊便悄无声息地往下塌了塌。
  等证人传到殿中。
  殿中的乐坊舞姬也就先退下了。
  宽阔的大殿中央,便只剩下了三个证人。
  这三人。
  第一个是平民百姓。
  后头两个虽是行伍中人,却地位低下。
  他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一时趴伏在地上,连动都不敢动。
  不等都察院挨个问他们。
  万氏看了一眼自家兄长。
  万老二、万老三、万老四,先后从席间走出来,跪地道:“臣也有话奏!”
  晋朔帝:“嗯, 说吧。”
  比起方才,他出口的话语要长一些了, 语气自然也显得宽和些。
  只是万家人并未发觉。
  万老二愤声道:“臣那老父死时,还曾叮嘱臣,万不要将此事传出去。只等将来臣也战死沙场了,便将那秘密一并带到阴曹地府去!可谁晓得,惠妃不顾念往日收留照顾之情,竟要将恶名往臣父头上栽!”
  万老三是个儒将,他拜了拜,接声道:“既如此,今日臣等也只有无礼为之,将事情说个清楚明白。”
  惠妃眼皮直跳,胸口咚咚。
  什么秘密?
  哦。
  大不了就是且听他们编一编……
  万老二声音一沉,开口声音轰轰如雷,掷地有声:“兴安二十九年,臣父身在碗城,与虞城相隔数里,皆临边塞。那年的寒冬格外地长。入春化雪后,更见寒冷。可臣父依旧每日巡视城楼,未有一日懈怠。
  “他老人家身子骨虽然日渐衰弱,但老将的经验仍在。在大雨将来前,他便担忧,塞外南郊国人恐怕熬不住,要兴兵攻城。碗城素来是第一道关塞。可他等了三日,不见丝毫动静,便疑心南郊国另有他法。
  “又过一日,虞城传信,说南郊国商人死在了虞城内。此时臣父便觉得,他们怕是要翻山越岭,绕道先攻虞城。当日臣父便立即点兵,亲率军前往虞城,只留我与四弟驻守。怎么到了他们的嘴里,变成了是梁虎来通知的臣父?是他吹响了这反攻的第一声号角?”
  钟念月脆声道:“难怪……”
  众人闻声,不由朝她看了看。
  等看清原来开口的是这位祖宗,自然也就不敢去打断了人家说话。
  万老二也回头看了一眼。
  怔了片刻,才敢认这是他的外甥女。
  钟念月倚着桌案,懒洋洋地道:“我曾问过都察院的几位大人,南郊国人身亡是在一月二十六日,虞城大雨则是在二月五日。而南郊奇袭乃是在二月十一日。城破是十四日。梁虎逃出是哪一日,证人都记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