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童养媳是锦鲤(穿书) 第37节
杨五说完,赶着牛车就走,也不管沈婆子和沈老头背后幽怨怨恨的目光。
杨五是在谷场上面说这话的,全村人便也知道,杨五和沈临的关系好了,以前沈临是孤孤伶仃的一个人,这和杨五好了之后,往后倒是有了势力了,就算沈临再怎么穷,旁人还是要忌惮沈临几分的。
原本,沈临拉完了玉米,是可以回到谷场去搓玉米的,但是沈临能够想到自己下午把牛车给了沈临,祖父祖母定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索性躲出去。
沈临拉完玉米,回到家中,叫上苏晚和沈丫丫去了县城里面。
沈临把家里的大门和后门都锁上,沈家的院子和围墙都盖的严严实实,把门锁上了以后是绝对进不来的。
沈氏屋子的门也被锁的紧紧的,沈临还把家里养的大狗拉到了沈氏的房门口,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沈氏告诉沈临和苏晚也不用为她担心,放心去便是,认识了沈老头和沈婆子这么多年,沈氏虽然没有学会攻击,但是早已学会自保,是不会让自己受到伤害的。
这是沈临第一次这样躲着沈老头沈婆子,以前他对沈老头和沈婆子都是很恭敬的。
沈临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想到要去县城。
大概是杨五哥昨日描述的县城的钱好赚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吧。
他拉完玉米回去,洗了把脸,就问了沈丫丫和苏晚要不要一起去一趟县城。
自从父亲去世之后,沈临无事是绝对不会去县城的,去县城在他眼里就是一种消遣,而他,最是没有消遣的资格。
父亲不在了,家里的地没有人种,祖父祖母跟前缺了一个儿子尽孝,他得把这些全都担当起来。
这两年,他用尽全力种地,但是依旧收入微薄。
他用尽全力孝敬祖父祖母,常常帮着祖父祖母大伯家干这干那,但是在祖父祖母眼里他依然不孝,大伯家吃好的的时候从来没有叫过他。
沈临意识到了,自己坚持的方向,似乎是不对。
走在去县城的路上,沈临和苏晚聊了聊,他说他也想像杨五一样,冬天出来县城里做些活计。
在村子里面,虽然大家伙都也不富裕,但是大家也少有出去做小买卖或者是做工的。
当今这世道,士农工商,除了当官,便是要数种地的人的身份最高了,出去做工还是做买卖,都是低贱的活计,村里人才不会出去看人脸色做工,才不会去投机取巧。
眼下听沈临的想法有了变化,苏晚很是赞成,苏晚记得,书里后来的沈临是做了倒卖瓷器的布匹的商行。
苏晚倒是对其中的门道不是太懂,沈临是负责挣银子,而她是打理家中的,不知道此时的沈临会不会找到和前世一样的门道。
沈临又对苏晚说:“这些日子,你花了太多的钱在我家里……”
还没有等沈临把话说完,苏晚便道:“沈临大哥,虽然你也没有为我花出去那七两银子,但是你愿意的这份恩情就已经很珍贵了。”
沈临依旧往下说:“你有几两的傍身银子也不容易,总是这样给我家里花下去,迟早是会没有,你以后就不要这样花了,你若是不同意,我便给你我家的三亩地作为回报。”
苏晚应了一声“哦”,苏晚知道沈临不愿意欠她的,所以便应了下来,免得沈临觉得亏欠。
沈临、苏晚和沈丫丫来到了县城,沈临掏出六文钱给了苏晚:“来了县城,你和丫丫也买个零嘴儿,你也别嫌少。”
苏晚也不客气,接过沈临的六文钱,和沈丫丫去了青云县上卖小吃的那条街上。
沈临则是去了东街,东街都是卖些家具、盘碗、字画的地方,东街离王洛生和段景天读书的松山书院倒是不远,沈临两年以前也在这里读过书,和段景天王洛生做过同窗。
青云县段府。
苏晚离开了沈家之后,段景天后来才知道苏晚离开了自己家之后竟然晕倒在了路上,还欠了医馆的银子,王家因此和苏晚撇清了关系。
段景天心里很是着急,但是听说苏晚已经被人救了又放心了几分,听说苏晚被救之后,住在了王家的隔壁。
段景天以为,苏晚一定是极其喜欢王洛生的,要不然也不会在王家做出这样的保庆举动之后,还特意留在王家附近。
段景天心痛如割,每日食不知味,却也只是埋头苦读。苏晚不愿做小不愿做外室更不愿做段家的奴仆,他想让苏晚留在身边,竟然是半点儿办法也没有。
况且,就算自己仗着有钱,得到了苏晚的人,也得不到苏晚的心,自己只有好生刻苦,超过王洛生,才能让苏晚对自己青眼相看。
苏晚带着沈丫丫来了卖小吃的西街上面,其实苏晚倒是没有在西街上好好转过,今日得闲,自然是要多在小吃街上看一看。
这条小吃街买的吃食还真是不少,烧饼、馅饼、油饼,红豆饼绿豆饼、卤肘子、红烧肘子、面条包子汤,也是十分全乎。
不过,这到底是古代的小吃街,比起二十一世纪的,还是有很多没有。
苏晚也是想着这到了冬天了,沈家不农忙,自己也得出来挣点儿银子,虽然在沈家挣了三十七两的工钱,已经是很大的一笔了,但是坐吃山空自然是不行,况且,若是想过上好日子,只有这三十多两,可是远远不够。
苏晚打算拿出二两应付日常的花用,剩下的三十五两都当做压箱底的银子,等到了关键的时候再用。
所以,眼下虽然是身上也有银子,但是还是要多去挣一些的,那三十五两银子,不到万不得已或者是遇到很重要的事情,是不能动的。
大生意现在还做不得,便先从小生意开始。卖吃食是最好入手的。
苏晚看了一圈,这小吃街上也没有卖后世很火的麻辣烫的,也没有卖奶茶的,也没有卖炸串儿的,倒是能看到很多的商机。
不过,苏晚想到,其实卖奶茶最是简单,不过,苏晚倒是觉得这奶茶后面还有大用,不必现在就露出了,剩下的什么麻辣烫和炸串,若是要做,生意十有八成会很好,但是如果卖麻辣烫和炸串儿,那便免不了卖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而且这些东西,普通的还不行,得特意去木匠店和铁匠店里面定做,这便要花不少钱。
另外,若是卖这些,自己是一定得有一个摊位的,且还要给那些个地痞流氓交保护费,别看是个小买卖,花费可不小。
苏晚想先卖一个成本小的,先把买这些器具的钱挣出来再说,原主虽然也帮着王家的磨坊做生意,但是磨坊生意和卖吃食的生意到底还是不一样,隔行如隔山,苏晚也想着最好是先练练手,再这小吃街上多了解了解,再开始做生意不迟。
看来看去,除了拎着篮子卖点心,都也得有个摊位,准备谢锅碗瓢盆。
苏晚的点心做的很好吃,但是做点心用的都是实打实的好材料,利薄,若是卖的贵了,这青云县上的人也买不起。
苏晚正在琢磨,突然发现沈丫丫的头向后看了过去,苏晚随着沈丫丫的目光看了过去,原来是一个卖糖葫芦的,红彤彤的糖葫芦,上面裹了一层亮亮的透明的糖稀,任个小孩子看了都要流口水。
糖葫芦一个三文钱,虽然也不贵,但是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也是偶尔才给孩子买一个解解馋。
苏晚灵光一泄,脑子里有了主意。
村子里面还有后山上,有很多野山果树,那树结出来的野山果,又酸又涩,村里的孩子,就算是没有零嘴儿,也不会去吃它。
原主曾尝试过各种方法,找出了能把野山果的涩味去掉的办法,然后把去掉涩味的野山果做成糖葫芦,虽然味道稍微不及糖葫芦,但是也挺好吃。
原主拿野山果做成的糖葫芦给王家人吃,王家人好日子过惯了,都嫌弃的说这哪比得上正经的冰糖葫芦,于是原主便把用野山果做的糖葫芦放在脑后了。
野山果不要钱,用野山果做出来的糖葫芦,味道只比用山楂做出来的稍微差一点儿,但是成本比用山楂做出来的糖葫芦能便宜七八成,如此卖价也能降低,大人们也都会舍得给孩子买上一个。如此便能实现薄利多销了。
平日里没人有主动摘野山果,那东西在村里要多少有多少。
正经的冰糖葫芦,原材料中用到了山楂果总量比糖的总量贵,野山果不用花钱,便是压缩了很大一笔成本了。
第37章 37 王洛生的忧伤
苏晚转过身去给沈丫丫买了两个糖葫芦, 刚要付钱,沈丫丫却掏出了六文钱。
这六文钱还是之前苏晚给沈丫丫的那十文钱里的。
一个糖葫芦是三文钱。
沈丫丫对苏晚道:“苏晚姐姐,你给我买一个, 我也给你买一个。”
沈临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教过沈丫丫算术,所以沈丫丫便能够算出两个糖葫芦是六文。
苏晚捏了捏沈丫丫的鼻子,道:“那好吧, 就我给你买一个,你给我买一个吧。”
苏晚和沈丫丫吃着糖葫芦又在小吃街上转了一圈, 倒是没再买别的东西,沈丫丫吃了一个糖葫芦, 以及很满足了,完全不会像别的不懂事的小孩, 看到什么就会要什么。
边在街上转悠着,苏晚对沈丫丫说:“我明天要雇你干一个活。”
沈丫丫抬头纹道:“苏晚姐姐你让我干什么我便去干什么, 你哪里用得着雇我呀。”
苏晚开玩笑:“要是不是雇你,让你帮起忙来我还得担心你会累坏, 要是花了银子,我便能使劲儿地使唤你了呀。”
沈丫丫也大大方方:“那好吧,苏晚姐姐, 你让我去干什么。”
苏晚道:“明天,咱们两个去把村子里面还有后山的野山果全都摘回家里, 你帮我干一天活,我给你三十文。”
沈丫丫道:“你给我十文就已经很多啦,还有, 那也山果又酸有涩,也没有什么水份,我们摘野山果干什么啊。”
苏晚也不因为沈丫丫是小孩子就把沈丫丫糊弄过去, 把要用野山果做糖葫芦的想法和沈丫丫说的清清楚楚,并且告诉沈丫丫她可以去掉野山果的涩味。
沈丫丫道:“苏晚姐姐,你的法子我是不会告诉其他人的,若是让其他人知道了,便会和我们抢野山果了。”
苏晚给沈丫丫眨了一下眼睛:“聪明。”
苏晚和沈丫丫逛够了,在和沈临约好的地方等了一会儿沈临,就见沈临也过来了。
没等苏晚问,沈临倒是率先开了口:“这是以前没有出来挣银子的心思,便也没问没打听过,这一用心问了,能挣银子的地方还真是多。”
苏晚往详细问了问沈临,得知沈临问了东街上的那几家店铺,都在招人,有招干活的伙计的,也有招账房先生的,还有招和东家一起出海跑船的,且这出海跑船还不是干苦力,是帮着东家点货出主意的,这个最是挣钱,出海跑一趟一个多月,若是顺利,便能挣个三十多两银子。
沈临这才发现自己以前是有多无知,之前自己的脑子里面只有种地和读书两件事情,最好是通过读书走上仕途,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后来父亲不在了,他便想着回来种地,毕竟种地是最稳妥的,他从来没有想过别的。
但是这不出来问不知道,问了才知道,只要是有本事,挣钱的路子还是很多的。
士农工商,青石村里的村民都瞧不上那些做工的和做买卖的,但是沈临现在最不怕的就是被瞧不起,最却的就是银子。
沈临告诉苏晚,等到把玉米全都收起来了,他还要来青云县里多转转,趁着冬日里没有农活,找一个活计,多挣些银子。
以往的冬天,沈临除了在家里照顾母亲和妹妹,还要帮着祖父祖母还有大伯家干好多事情,并且还要上山砍祖父祖母还有自己家里一年的柴火,一整个冬天,沈临并不闲着。
苏晚很是赞成沈临冬天想要在县城挣钱的想法,苏晚道:“的确,现在什么脸面什么为祖父祖母尽孝,都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多挣銥誮些银子,去青州府给沈家婶子找个好大夫,把沈家沈婶子的腿瞧好。”
苏晚又道:“对了,你也不用太担心你祖父祖母的想法,反正无论你怎么做,你祖父祖母都不会满意的,你子啊他们那里,都是不孝子。”
若是旁人,苏晚定然不会这样多说,毕竟这样说出来也有挑拨之嫌。不过今日和昨日苏晚还是看出来了,沈临好像明白过来了,苏晚索性趁热打铁。
沈临淡然道:“我打算,以后大伯家怎么孝敬,我便怎么孝敬,如果和大伯家做成一样,还不能让他们二老觉得我孝顺,那也确实不是我的问题了。”
苏晚一笑,看来这沈临,这回是不打算愚孝了啊,沈老大一家只会拿沈老头的用沈老头的,为沈老头和沈婆子做过的事情微乎其微,沈临说要和沈老大家做的一样,便也是不打算做了的意思了。
苏晚简直想为沈临拍手叫好。
以往秋收结束之后,沈临便会给沈老头和沈婆子准备冬天用的柴火,而沈老大一家一点儿也不为沈老头家准备,不仅如此,沈老大家还要去把沈临给沈老头沈婆子砍来的柴火拿来用。
苏晚还是想确认一下,便问:“你狠得下心?”
沈临答道:“之前是我太蠢。”
苏晚很欣慰,他能认识到是自己太蠢就是好事情。
苏晚和沈临还有沈丫丫回了青石村的谷场上,杨五正在拉着一车的玉米正走了过来,杨家的其他几个兄弟正在谷场上面搓着玉米,杨五一件沈临和苏晚过来了,忙道:“苏晚,你这牛车可是帮了大忙了,我家把一半的玉米都拉回来了,这能提前个几天完工了。”
在谷场上搓着玉米的杨大也对沈临喊道:“沈临,等我们把家里的玉米搓完了,就给你搓,你家那点儿玉米,我们哥儿几个搓上一天就给你搓完了。”
沈临这次也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只朝杨家几个兄弟拱了拱手:“那沈临就先谢谢哥几个了。”
有的时候,拒绝别人的帮助和好意,才是无礼。
一味的多说感谢,不如记在心里,日后好生在别的事情上回报。
沈临再回来谷场,是为了和苏晚取上牛和牛车去给隔壁村还回去的。杨五见天色也不早,便道自己给牛喂了水和草在给他们两个。
杨五是在谷场上面说这话的,全村人便也知道,杨五和沈临的关系好了,以前沈临是孤孤伶仃的一个人,这和杨五好了之后,往后倒是有了势力了,就算沈临再怎么穷,旁人还是要忌惮沈临几分的。
原本,沈临拉完了玉米,是可以回到谷场去搓玉米的,但是沈临能够想到自己下午把牛车给了沈临,祖父祖母定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索性躲出去。
沈临拉完玉米,回到家中,叫上苏晚和沈丫丫去了县城里面。
沈临把家里的大门和后门都锁上,沈家的院子和围墙都盖的严严实实,把门锁上了以后是绝对进不来的。
沈氏屋子的门也被锁的紧紧的,沈临还把家里养的大狗拉到了沈氏的房门口,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沈氏告诉沈临和苏晚也不用为她担心,放心去便是,认识了沈老头和沈婆子这么多年,沈氏虽然没有学会攻击,但是早已学会自保,是不会让自己受到伤害的。
这是沈临第一次这样躲着沈老头沈婆子,以前他对沈老头和沈婆子都是很恭敬的。
沈临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想到要去县城。
大概是杨五哥昨日描述的县城的钱好赚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吧。
他拉完玉米回去,洗了把脸,就问了沈丫丫和苏晚要不要一起去一趟县城。
自从父亲去世之后,沈临无事是绝对不会去县城的,去县城在他眼里就是一种消遣,而他,最是没有消遣的资格。
父亲不在了,家里的地没有人种,祖父祖母跟前缺了一个儿子尽孝,他得把这些全都担当起来。
这两年,他用尽全力种地,但是依旧收入微薄。
他用尽全力孝敬祖父祖母,常常帮着祖父祖母大伯家干这干那,但是在祖父祖母眼里他依然不孝,大伯家吃好的的时候从来没有叫过他。
沈临意识到了,自己坚持的方向,似乎是不对。
走在去县城的路上,沈临和苏晚聊了聊,他说他也想像杨五一样,冬天出来县城里做些活计。
在村子里面,虽然大家伙都也不富裕,但是大家也少有出去做小买卖或者是做工的。
当今这世道,士农工商,除了当官,便是要数种地的人的身份最高了,出去做工还是做买卖,都是低贱的活计,村里人才不会出去看人脸色做工,才不会去投机取巧。
眼下听沈临的想法有了变化,苏晚很是赞成,苏晚记得,书里后来的沈临是做了倒卖瓷器的布匹的商行。
苏晚倒是对其中的门道不是太懂,沈临是负责挣银子,而她是打理家中的,不知道此时的沈临会不会找到和前世一样的门道。
沈临又对苏晚说:“这些日子,你花了太多的钱在我家里……”
还没有等沈临把话说完,苏晚便道:“沈临大哥,虽然你也没有为我花出去那七两银子,但是你愿意的这份恩情就已经很珍贵了。”
沈临依旧往下说:“你有几两的傍身银子也不容易,总是这样给我家里花下去,迟早是会没有,你以后就不要这样花了,你若是不同意,我便给你我家的三亩地作为回报。”
苏晚应了一声“哦”,苏晚知道沈临不愿意欠她的,所以便应了下来,免得沈临觉得亏欠。
沈临、苏晚和沈丫丫来到了县城,沈临掏出六文钱给了苏晚:“来了县城,你和丫丫也买个零嘴儿,你也别嫌少。”
苏晚也不客气,接过沈临的六文钱,和沈丫丫去了青云县上卖小吃的那条街上。
沈临则是去了东街,东街都是卖些家具、盘碗、字画的地方,东街离王洛生和段景天读书的松山书院倒是不远,沈临两年以前也在这里读过书,和段景天王洛生做过同窗。
青云县段府。
苏晚离开了沈家之后,段景天后来才知道苏晚离开了自己家之后竟然晕倒在了路上,还欠了医馆的银子,王家因此和苏晚撇清了关系。
段景天心里很是着急,但是听说苏晚已经被人救了又放心了几分,听说苏晚被救之后,住在了王家的隔壁。
段景天以为,苏晚一定是极其喜欢王洛生的,要不然也不会在王家做出这样的保庆举动之后,还特意留在王家附近。
段景天心痛如割,每日食不知味,却也只是埋头苦读。苏晚不愿做小不愿做外室更不愿做段家的奴仆,他想让苏晚留在身边,竟然是半点儿办法也没有。
况且,就算自己仗着有钱,得到了苏晚的人,也得不到苏晚的心,自己只有好生刻苦,超过王洛生,才能让苏晚对自己青眼相看。
苏晚带着沈丫丫来了卖小吃的西街上面,其实苏晚倒是没有在西街上好好转过,今日得闲,自然是要多在小吃街上看一看。
这条小吃街买的吃食还真是不少,烧饼、馅饼、油饼,红豆饼绿豆饼、卤肘子、红烧肘子、面条包子汤,也是十分全乎。
不过,这到底是古代的小吃街,比起二十一世纪的,还是有很多没有。
苏晚也是想着这到了冬天了,沈家不农忙,自己也得出来挣点儿银子,虽然在沈家挣了三十七两的工钱,已经是很大的一笔了,但是坐吃山空自然是不行,况且,若是想过上好日子,只有这三十多两,可是远远不够。
苏晚打算拿出二两应付日常的花用,剩下的三十五两都当做压箱底的银子,等到了关键的时候再用。
所以,眼下虽然是身上也有银子,但是还是要多去挣一些的,那三十五两银子,不到万不得已或者是遇到很重要的事情,是不能动的。
大生意现在还做不得,便先从小生意开始。卖吃食是最好入手的。
苏晚看了一圈,这小吃街上也没有卖后世很火的麻辣烫的,也没有卖奶茶的,也没有卖炸串儿的,倒是能看到很多的商机。
不过,苏晚想到,其实卖奶茶最是简单,不过,苏晚倒是觉得这奶茶后面还有大用,不必现在就露出了,剩下的什么麻辣烫和炸串,若是要做,生意十有八成会很好,但是如果卖麻辣烫和炸串儿,那便免不了卖锅碗瓢盆,桌椅板凳,而且这些东西,普通的还不行,得特意去木匠店和铁匠店里面定做,这便要花不少钱。
另外,若是卖这些,自己是一定得有一个摊位的,且还要给那些个地痞流氓交保护费,别看是个小买卖,花费可不小。
苏晚想先卖一个成本小的,先把买这些器具的钱挣出来再说,原主虽然也帮着王家的磨坊做生意,但是磨坊生意和卖吃食的生意到底还是不一样,隔行如隔山,苏晚也想着最好是先练练手,再这小吃街上多了解了解,再开始做生意不迟。
看来看去,除了拎着篮子卖点心,都也得有个摊位,准备谢锅碗瓢盆。
苏晚的点心做的很好吃,但是做点心用的都是实打实的好材料,利薄,若是卖的贵了,这青云县上的人也买不起。
苏晚正在琢磨,突然发现沈丫丫的头向后看了过去,苏晚随着沈丫丫的目光看了过去,原来是一个卖糖葫芦的,红彤彤的糖葫芦,上面裹了一层亮亮的透明的糖稀,任个小孩子看了都要流口水。
糖葫芦一个三文钱,虽然也不贵,但是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也是偶尔才给孩子买一个解解馋。
苏晚灵光一泄,脑子里有了主意。
村子里面还有后山上,有很多野山果树,那树结出来的野山果,又酸又涩,村里的孩子,就算是没有零嘴儿,也不会去吃它。
原主曾尝试过各种方法,找出了能把野山果的涩味去掉的办法,然后把去掉涩味的野山果做成糖葫芦,虽然味道稍微不及糖葫芦,但是也挺好吃。
原主拿野山果做成的糖葫芦给王家人吃,王家人好日子过惯了,都嫌弃的说这哪比得上正经的冰糖葫芦,于是原主便把用野山果做的糖葫芦放在脑后了。
野山果不要钱,用野山果做出来的糖葫芦,味道只比用山楂做出来的稍微差一点儿,但是成本比用山楂做出来的糖葫芦能便宜七八成,如此卖价也能降低,大人们也都会舍得给孩子买上一个。如此便能实现薄利多销了。
平日里没人有主动摘野山果,那东西在村里要多少有多少。
正经的冰糖葫芦,原材料中用到了山楂果总量比糖的总量贵,野山果不用花钱,便是压缩了很大一笔成本了。
第37章 37 王洛生的忧伤
苏晚转过身去给沈丫丫买了两个糖葫芦, 刚要付钱,沈丫丫却掏出了六文钱。
这六文钱还是之前苏晚给沈丫丫的那十文钱里的。
一个糖葫芦是三文钱。
沈丫丫对苏晚道:“苏晚姐姐,你给我买一个, 我也给你买一个。”
沈临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教过沈丫丫算术,所以沈丫丫便能够算出两个糖葫芦是六文。
苏晚捏了捏沈丫丫的鼻子,道:“那好吧, 就我给你买一个,你给我买一个吧。”
苏晚和沈丫丫吃着糖葫芦又在小吃街上转了一圈, 倒是没再买别的东西,沈丫丫吃了一个糖葫芦, 以及很满足了,完全不会像别的不懂事的小孩, 看到什么就会要什么。
边在街上转悠着,苏晚对沈丫丫说:“我明天要雇你干一个活。”
沈丫丫抬头纹道:“苏晚姐姐你让我干什么我便去干什么, 你哪里用得着雇我呀。”
苏晚开玩笑:“要是不是雇你,让你帮起忙来我还得担心你会累坏, 要是花了银子,我便能使劲儿地使唤你了呀。”
沈丫丫也大大方方:“那好吧,苏晚姐姐, 你让我去干什么。”
苏晚道:“明天,咱们两个去把村子里面还有后山的野山果全都摘回家里, 你帮我干一天活,我给你三十文。”
沈丫丫道:“你给我十文就已经很多啦,还有, 那也山果又酸有涩,也没有什么水份,我们摘野山果干什么啊。”
苏晚也不因为沈丫丫是小孩子就把沈丫丫糊弄过去, 把要用野山果做糖葫芦的想法和沈丫丫说的清清楚楚,并且告诉沈丫丫她可以去掉野山果的涩味。
沈丫丫道:“苏晚姐姐,你的法子我是不会告诉其他人的,若是让其他人知道了,便会和我们抢野山果了。”
苏晚给沈丫丫眨了一下眼睛:“聪明。”
苏晚和沈丫丫逛够了,在和沈临约好的地方等了一会儿沈临,就见沈临也过来了。
没等苏晚问,沈临倒是率先开了口:“这是以前没有出来挣银子的心思,便也没问没打听过,这一用心问了,能挣银子的地方还真是多。”
苏晚往详细问了问沈临,得知沈临问了东街上的那几家店铺,都在招人,有招干活的伙计的,也有招账房先生的,还有招和东家一起出海跑船的,且这出海跑船还不是干苦力,是帮着东家点货出主意的,这个最是挣钱,出海跑一趟一个多月,若是顺利,便能挣个三十多两银子。
沈临这才发现自己以前是有多无知,之前自己的脑子里面只有种地和读书两件事情,最好是通过读书走上仕途,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后来父亲不在了,他便想着回来种地,毕竟种地是最稳妥的,他从来没有想过别的。
但是这不出来问不知道,问了才知道,只要是有本事,挣钱的路子还是很多的。
士农工商,青石村里的村民都瞧不上那些做工的和做买卖的,但是沈临现在最不怕的就是被瞧不起,最却的就是银子。
沈临告诉苏晚,等到把玉米全都收起来了,他还要来青云县里多转转,趁着冬日里没有农活,找一个活计,多挣些银子。
以往的冬天,沈临除了在家里照顾母亲和妹妹,还要帮着祖父祖母还有大伯家干好多事情,并且还要上山砍祖父祖母还有自己家里一年的柴火,一整个冬天,沈临并不闲着。
苏晚很是赞成沈临冬天想要在县城挣钱的想法,苏晚道:“的确,现在什么脸面什么为祖父祖母尽孝,都不是最要紧的,最要紧的是,多挣銥誮些银子,去青州府给沈家婶子找个好大夫,把沈家沈婶子的腿瞧好。”
苏晚又道:“对了,你也不用太担心你祖父祖母的想法,反正无论你怎么做,你祖父祖母都不会满意的,你子啊他们那里,都是不孝子。”
若是旁人,苏晚定然不会这样多说,毕竟这样说出来也有挑拨之嫌。不过今日和昨日苏晚还是看出来了,沈临好像明白过来了,苏晚索性趁热打铁。
沈临淡然道:“我打算,以后大伯家怎么孝敬,我便怎么孝敬,如果和大伯家做成一样,还不能让他们二老觉得我孝顺,那也确实不是我的问题了。”
苏晚一笑,看来这沈临,这回是不打算愚孝了啊,沈老大一家只会拿沈老头的用沈老头的,为沈老头和沈婆子做过的事情微乎其微,沈临说要和沈老大家做的一样,便也是不打算做了的意思了。
苏晚简直想为沈临拍手叫好。
以往秋收结束之后,沈临便会给沈老头和沈婆子准备冬天用的柴火,而沈老大一家一点儿也不为沈老头家准备,不仅如此,沈老大家还要去把沈临给沈老头沈婆子砍来的柴火拿来用。
苏晚还是想确认一下,便问:“你狠得下心?”
沈临答道:“之前是我太蠢。”
苏晚很欣慰,他能认识到是自己太蠢就是好事情。
苏晚和沈临还有沈丫丫回了青石村的谷场上,杨五正在拉着一车的玉米正走了过来,杨家的其他几个兄弟正在谷场上面搓着玉米,杨五一件沈临和苏晚过来了,忙道:“苏晚,你这牛车可是帮了大忙了,我家把一半的玉米都拉回来了,这能提前个几天完工了。”
在谷场上搓着玉米的杨大也对沈临喊道:“沈临,等我们把家里的玉米搓完了,就给你搓,你家那点儿玉米,我们哥儿几个搓上一天就给你搓完了。”
沈临这次也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只朝杨家几个兄弟拱了拱手:“那沈临就先谢谢哥几个了。”
有的时候,拒绝别人的帮助和好意,才是无礼。
一味的多说感谢,不如记在心里,日后好生在别的事情上回报。
沈临再回来谷场,是为了和苏晚取上牛和牛车去给隔壁村还回去的。杨五见天色也不早,便道自己给牛喂了水和草在给他们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