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考科举_分卷阅读_119
  徐清猗眼眶有些红,方长庚的反应超出了她的预期,原来他会这么欢喜。
  “我还以为你不喜欢呢……”她开口前还有些忐忑,因为以前每次说起要孩子的事方长庚都好像不太在意,以至于有时候她想方长庚是不是不喜欢孩子,可今天他的表现终于让她打消了疑虑。
  方长庚笑意还停留在脸上:“只要是你生的我就喜欢。”
  他对大多数孩童依旧喜欢不起来,但徐清猗为他生的怎么能一样呢,他一定会好好教养他(她),让他(她)健健康康成长,做一个幸福的宝宝……
  第108章 可看可不看!
  和徐清猗深情对望了半天, 方长庚才想起来问她怎么发现的, 几个月了, 以及大夫是怎么说的。徐清猗一一告知, 方长庚才知道她已经怀孕三月有余,这期间两人竟一无所察。
  这个小生命就这样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仿佛是也在预示着他们全新的开始。
  方长庚不由得心里嘀咕:幸亏中的是榜眼, 入了翰林就是正七品的编修,虽品级不高,却是作为将来入阁或升侍郎,尚书的高级储备人才,清闲清贵,起点相当高, 只要不犯错, 升迁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要是落到二甲三甲,那就前途未卜了。
  言归正传, 那天传胪大典之后, 一切都还没完。
  昭武帝是个急性子, 一改科举旧制,将恩荣宴,也就是传说中科举宴会里最高级别的琼林宴定在第二天。
  于是所有新科进士大清早都急吼吼地从床上爬起来,拖着有些疲惫的身体前往这个高级宴会。
  都说任何东西都是还没得到时最吸引人, 一旦得到了就觉得索然无味。这话不能说在任何场合都适用, 但这些进士们激动的情绪的确已经平复了大半。
  毕竟像昨天那样风光的时刻已经是过去时, 接下来的挑战才会最终决定他们毕生的高度……
  恩荣宴设在翰林院, 除了新科进士,大小考官以及礼部,鸿胪寺的相关官员们都出席了,昭武帝钦命高渊和几位大学士为主席,主席大臣们每人一席,其余各官二人一席,状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余进士四人一席,等进士们拜见过官员后,就按照司官安排入座,由乐队奏乐章,开始宴会。
  正值盛世,国库充盈,席上皆是奇珍异味,鼎甲三人喝酒用的是金碗,闪得方长庚眼睛都不好使了,暗自咂舌:贫穷限制了他的想象力,长这么大还么有过这么奢侈的体验,就是拿在手里太沉了……
  最后所有进士还得到恩荣宴纪念品宫花一枝,小绢牌一面,上面刻着“恩荣宴”三个字,看起来有点萌萌哒。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么?还早着呢。
  第三天在午门赐朝冠,簪花,朝服,补服等,第四天状元代表新科进士们上谢恩表,第五天到国子监进行“释褐簪花”仪式,就是指脱下平民穿的布衣,换上朝服,象征着从此以后他们就是统治阶层中的一员了。先在孔子庙祭祀孔圣人,然后到国子监向祭酒和司业跪拜行恩师礼(引),紧接着这两位大臣亲自为状元,榜眼和探花簪花,同样也是金子做的。
  凡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大多不满足于眼前的风光,在青史上留下一笔才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不过这样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也太遥远了,好在进士们还有题名碑。
  这座碑石位于国子监,记录着每科进士的甲第,姓名和籍贯,供晚辈们以及后世瞻仰膜拜,也算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
  一切仪式都举行完毕,方长庚只能说这时候身体素质十分重要,像有些六七十甚至年纪更大的进士又病倒了。幸而他们已经不用再追求什么仕途,而且高龄中进士十分受人尊敬,也能让他们一了毕生心愿。
  但这些只是少数。
  几十年苦读一朝飞升,新科进士们此时正是满腔热血,急欲一展宏图的时候,最好当然是留在京城,将来才有更多机会成为大浪淘沙之后的一颗金子。
  可惜不是谁都有这个机会的。
  除了三鼎甲可以立即入驻翰林院,其余人都要再过一道关卡,即朝考。
  成绩分三等,一等三十七人为庶吉士,与三鼎甲一样入翰林学习三年,由教习人员悉心培养,钻研文史经籍,同时观政于诸司,学习如何处理政务,与三鼎甲的任务差不多。三年以后散馆考核通过就能升任翰林编修或检讨,差一点儿的也能当个言官——给事中或御史,其余派到各地做知县或任其他同品级官,好好干前方仍是一条康庄大道。
  二等共一百名,一般是派到六部,大理寺,通政司以及其他重要衙门观政,打打下手跑跑腿,等有官位出缺则补上,也可以到外省任官,如果能在京中打通关系,将来成为衙门的一把手二把手,也算得意。
  至于剩下的三等一百六十人,就只能离京到各省去观政,如果有县令空缺则补上。但几乎可以确定,这部分人今后升迁空间十分狭窄,到知府就顶天了,回京更是想都不要想。
  一般来说,一等成绩考生基本与二甲进士的名单重合,三甲的同志们还可以努力努力,考个二等争取进入京官圈,凭借坚强的意志走上人生巅峰。
  第109章 翰林院
  所以在还未定下出路的这段时间, 新进士们四处奔波, 以求能得到一些官员的赏识, 同时准备并参加朝考。
  不过方长庚只要去吏部注册, 之后去翰林院报个道,然后就可以开始正式上班了。
  从顾尚仁口中, 方长庚得知一般来说他今后会走的道路。如果前几年在翰林院不出什么错, 接下来几年多半是在翰林院和詹事府这些地方轮流任职,每完成一部典籍的修订还能再升一级,其间派任到各地做考差,可以积累一波人脉,收一群门生,夯实和稳定在朝中的根基。这之后或许派至各地做官历练, 也可能留在中央, 稳扎稳打,到四五十岁时就有希望到六部担任侍郎或是尚书, 最后入阁拜相。
  这是比较理想的轨迹, 但人各有命, 谁也不能保证这漫长的几十年里不出任何错,不被卷入官场风云,顺利从翰林院毕业。
  不管如何,翰林中人被称为天子近臣, 即便被称为“清水衙门”, 还是有人打破脑袋想进来。
  结束所有仪式第三天, 方长庚大清早就到了吏部门口, 等了半天也没见宣子昂的身影。他有些奇怪,两人明明说好这个时辰碰面,以宣子昂的为人不应该失约啊?
  “晦之!”
  方长庚一回头,原来是冯廷书。
  “原来你这么早就到了。”冯廷书笑着走过来,一身普通的青色官服也被他穿得器宇轩昂。
  冯廷书五官称不上出色,但一看就是从小养尊处优,没遇到过什么苦难的世家公子,而且一脸聪明相,有时候看人不免带着一些轻蔑,倒也不是故意的。
  有些自尊心强的人在这样的目光下可能会觉得被冒犯,但方长庚却不怎么放在心上,默认他这种轻蔑不是对着自己的,还是别自己对号入座比较好。
  总体这几天相处下来,冯廷书不算一个惹人讨厌的人,行事也磊落,方长庚觉得这样就可以了。
  “也不算很早,只是不知道伯玉兄怎么还没来,再晚尚书大人恐怕要怪罪下来了。”方长庚苦笑一声,这时候最忌讳让人觉得他们骄傲自满,被奉承地飘飘然了,所以礼数一定要做满,也不知宣子昂哪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竟然连这么重要的注册都迟了。
  冯廷书是福建人,虽然出身好,但在京中并没什么根基,自然不比方长庚知道更多,只摇摇头道:“这个我就不清楚了,不如我们先进去,在尚书面前替伯玉兄寻个理由遮掩过去。”
  也只能这样了。
  方长庚和冯廷书从大门进去,接连穿过两重门,到了署堂,不料吏部尚书并不在,是一位年约四五十岁的吏部左侍郎接待他们。
  “侍郎大人,宣子昂一早身体不适,恐怕来不了了,可否让我们替他注册,下午直接去翰林院报道。”